这代孩子暑假扎堆整容,有家长主动带做,现在拼完成绩还拼颜值?
VIEW CONTENTS
整容整形网 门户 医疗设备 查看内容

这代孩子暑假扎堆整容,有家长主动带做,现在拼完成绩还拼颜值?

2025-8-4 02:38| 发布者: 整容丰胸网| 查看: 14| 评论: 0
摘要: 暑假过半,忙完志愿填报,准大学生依然很忙:忙着“爆改”,忙着扎堆整容、挤爆医院整形科,忙着准备在开学季“偷偷惊艳所有人”。割双眼皮、隆鼻、颌骨整形等项目,位列青少年暑假清单中的大热门。有媒体报道,南方 ...
暑假过半,忙完志愿填报,准大学生依然很忙:

忙着“爆改”,忙着扎堆整容、挤爆医院整形科,忙着准备在开学季“偷偷惊艳所有人”。

割双眼皮、隆鼻、颌骨整形等项目,位列青少年暑假清单中的大热门。



有媒体报道,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的门诊中,学生患者较平日增长10%到30%,6月以来温州市区开展的整形手术,三成以上都是18-19岁的高考毕业生人群。

甚至有家长主动带孩子去做,认为在外貌上建立优势,有利于孩子社交、求职,而且觉得“术后恢复需要一两周,暑假是最佳修整、恢复期”。有些医美机构也趁机放出暑期优惠、毕业季打折等价格优惠吸引人。


而扎堆整容整形的不止准大学生,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预计规模将达到3500亿至4000亿元,其中,Z世代(1995年后出生)贡献了62%的消费份额,年均支出达2.8万元。

当整容整形成为一种新潮流、甚至低龄化,这场关于“颜值”的集体奔赴背后,是我们忽视已久的一个重要教育命题。

1

高考后,医院整形科爆了

驾校报名、毕业旅行曾是高考后的标准流程,如今却正被“双眼皮”“瘦脸针”等整容热潮取代。

而在全国各地整形医院的走廊里,手术服取代了校服,成为准大学生们在这个特殊夏天的另一种“制服”。

刚满18岁的小昭,便是其中的一员。

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她便立刻去了省会的一家私立整形医院。

由于已经在网上做了许久的功课,小昭对排号、面诊、定制方案这一流程并不陌生。



“我原来想的是切8mm的平扇,但是医生说想要和我原生长相契合还是更适合6mm的开扇。”小昭纠结道, “听医生的我可能会后悔,但是不听医生的,以后大概率需要做更多项目来平衡面部。”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小昭最终选择了医生推荐的方案。

在她看来,虽然是整形,但是还是需要追求“妈生感”,否则越整越多,最后变成“一眼假”的整容脸实在是得不偿失。

双眼皮是小昭从小学四五年级起就心心念念的,天生单眼皮肿泡眼的她,从小学起就被同学朋友无意间的话刺痛。

“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没睡醒。”小昭回忆道,“还有就是我明明只是想睁大眼睛,但是别人就会觉得我是在翻白眼,或者是生气了。”

一周后,小昭带着渗血的眼皮走出手术室,成为最早一批完成“改造”的高考毕业生。



与此同时,家长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

许多家长的身影出现在陪同的队伍中,甚至主动将双眼皮手术、垫鼻梁、瘦脸针等医美项目,列入了给孩子的“高考奖励清单”。

冯女士就是主动的家长之一。她发现上高中的女儿特别喜欢闷头玩游戏,和女儿聊过之后得知,原来是因为女儿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在面对面社交中很自卑。



为了不让女儿一直玩游戏,多参与线下社交,也想让她更漂亮点,冯女士在女儿同意后,带她去医院做了鼻子和下巴。

亲戚来访时夸赞女儿“变好看了”,这让她觉得选择没错。

对于冯女士的行为,网友们的态度也分成了两派。

一派网友坚决反对,认为沉迷游戏也不至于用这个解决办法,而且失败了不是害了孩子一生。

 

另一派网友不置可否,认为这是个人选择。



虽然还有许多反对与抵制的声音,但准大学生们实打实的需求、医美机构铺天盖地的宣传、社会上关于颜值即正义的诸多声音再加上部分家长从反对到理解的态度逆转,依然将这场关于颜值的集体行动,推成了00后踏入大学校园的新仪式。

2

被规训的审美与焦虑转移

当社交媒体悄然塑造着统一的外貌标尺,青少年们不仅被裹挟进审美的牢笼,更可能将人生复杂的不安,错误地押注在一把手术刀上。

NO.1

社交媒体中的审美规训

几乎动了全脸的小雅是在初中才发现自己“不美”的。

那时的她刚刚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父母不再严厉管控她的手机使用情况后,刷短视频成了她最喜欢的事。

然而,随着短视频里身材曼妙、五官艳丽的美女反复出现,她猛然发觉镜子里的自己似乎长得“不对劲”——眼睛太小、颧骨太高、鼻子太大、脸太方。

小雅尝到了外貌焦虑的滋味。



她开始在网上搜集变美攻略,贴双眼皮贴、做瘦鼻操、睡压颧枕,能搜到的方法她都尝试了个遍。但大多会在坚持一个月后,因看不到变化而颓然放弃。

最终,整容成了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不同于小昭,小雅的容貌焦虑不是源于具体的生活事件,而是被社交媒体中呈现的“完美”容貌影响了审美与认知,最终踏上了整容的道路。



小雅的经历并非偶然。

当我们打开社交平台,算法推送的“美”似乎高度一致:双眼皮、高鼻梁、大卧蚕、面中饱满、下颌线清晰。

这种单一化的审美模板被无限复制,形成了一套清晰、可量化、可复制的审美标准体系。

当青少年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中,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极易将这套外在的、商业化的标准内化为自我审视的唯一标尺,从而怀疑、否定自身独特的样貌,最终踏上寻求“标准化改造”的道路。

NO.2

自我认同缺失与焦虑转移

执着于医美的深层心理,往往是对“不被认可”的深层不安和自我认同的脆弱。

小蕊是背着父母做的双眼皮手术。她借口和朋友毕业旅行,实际上是拿着旅游经费去杭州整形。

“旅行”回家后,她看着尚未完全消肿的眼皮惴惴不安,准备硬着头皮承受父母的责备。

但她没想到的是,父母竟然以为她只是过敏了,根本没发现她割了双眼皮。

后来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竟然也无人察觉她的变化。

这让小蕊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用去做这个双眼皮。

但小蕊并不后悔,因为她察觉到双眼皮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她内心:

“我不再每天焦虑自己眼睛不好看了。”小蕊坦言,“我以前出门必化妆,化妆必要花贴半小时双眼皮贴,出门了还要随时照照镜子,看看双眼皮贴明不明显、有没有翘边。”


图由AI生成

但有了双眼皮之后,她化妆的频率降低了很多,变得更自信了。

“虽然大家都没发现我的变化,但是我自己感觉素颜变好看了很多,不化妆出门也敢大大方方和人打招呼了。”

看到网上那些“为了更受欢迎而整容”的动因,小蕊并不认同,在她看来,整容不会让别人因此更喜欢她,她只是希望停止内耗。

而小蕊感受到的内心的缓和,正是由于她与“自我”关系的改善。

也就是说,手术刀改变的,更多时候是小蕊与“自我”相处的方式,而非外貌的绝对值。



整形热潮背后,还潜藏着一种将社交、求职、恋爱等复杂的人生问题简化成外貌问题的思维逻辑,网络上一度充斥着“颜值即正义”的论调:

喜欢的人不喜欢我,一定是因为“不吃我的颜”;

求职时被淘汰,是因为竞争对手“长得更漂亮/帅气”;

“长得漂亮的人,连买杯奶茶都能得到更多小料。”



这些流行语,实质上是将源于能力、性格、机遇、社会结构等更深层、更复杂维度的焦虑,巧妙地转移并压缩到“容貌”这一个单一、看似可控的变量上。

于是,改造容貌便成为一种极具诱惑力的“解决方案,仿佛只要动一动刀子,那些盘根错节的人生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然而,这种转移虽能带来短暂的掌控感和行动方向,却掩盖了问题的真正核心,使得许多人投入巨大成本后,发现预期的“人生解药”并未如约而至。

3

真正的“蜕变”在于多元价值的构建

当医美成为部分年轻人解决焦虑的出口,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

那些被“标准脸”模板挤压的丹凤眼、圆润面庞,是否真的“不美”?

而真正的“蜕变”,也远非皮囊的改造,而是一段从单一标准中突围、构建多元生命价值的旅程。

NO.1

打破单一审美

享受美的关键,在于不被单一标准绑架。

当社交媒体将“双眼皮、高颅顶、下颌线清晰”奉为圭臬时,我们更需要主动撕掉这些标签。

脱口秀演员漆漆凭借个人专场《我很漂亮》,让大家都关注到了丰盈之美、自信之美。



她用那句“我的前辈争取了上桌吃饭,我要争取上桌吃饱”,拒绝了社会灌输给女孩的“饭羞耻”和和身材焦虑。

她让许多人看见,美丽是多样的,她也让许多人理解,美丽是可以被自己定义的:

“有个女观众给我私信,她向我虚心请教,她说:

‘我的目标体重是 90 斤,但是我卡在 100 斤,怎么都下不去,怎么办?’

我当时心想:怎么才能卡在 100 斤呐?我连一百四我都卡不住。

但我还是维持住我那个专家的形象,我很笃定地跟她说:

‘你就说你 90 斤就行,没有人会发现的。就像我,一直说我一百四,其实我一百六,你能看出来吗?’

她说能看出来。

但她接着说:

‘谢谢你让我明白,身材不能定义魅力,胖胖的女生也有自己的舞台。’

我说什么‘胖胖的女生’?我只有一百四。”

当漆漆和自己的身材和解,她才真正剥离了外界观念造成的容貌焦虑,真正能够欣赏不同的美。



漆漆的经历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审美,只能诞生在自由的选择里。

当你可以热爱精致妆容,也可以拥抱素面朝天的松弛感;当你可以迷恋轻盈的体态,也可以欣赏圆润有力的臂膀;当你可以选择医美调整,也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天然样貌:

这时候才能说,“这是我的审美,这是我的选择。”

主动打破社交媒体上泛滥的美颜滤镜,多去看看体育频道里运动员的小麦色皮肤、健壮的体格,多走出门看看普通人脸上真诚的笑容。

只有我们去看见、去发现“美”的千万种形态,才不会执着于“必须长成某一种”。

就像小蕊最终领悟的,割双眼皮并未让她“脱胎换骨”,但让她停止了关于眼睛的内耗。

这场关于“美”的修行,答案不在手术刀下,而在更广阔的审美构建中。



当社会能容纳多元的审美,当个体在成长中触碰真实的美好,那些因追逐单一标准而产生的焦虑才会真正退场。

NO.2

拓宽价值锚点,提升内在认同

对抗容貌焦虑的核心,并非在脸上精雕细琢,而是拓宽生命的价值锚点。

杨笠也曾表示,她在步入工作后,开始跟自己的长相和解,因为小时候的价值取向太过单一。

“等到开始工作以后,你会发现,你是有其他价值的时候,你就不会盯着外貌这件事,一直看了。”

2024年的巴黎奥运,郑钦文为中国赢得了奥运史上第一枚网球金牌。

郑钦文的各种视频、照片、动图也伴随着夺冠时刻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滑步救球接反杀的动作、充满力量感的手臂线条、移动时跳动的腿部肌肉,182km/时的发球速度..……..那些溢出屏幕的速度与力量,自信与坚韧,都给人以美的震撼。

因此,当某品牌广告宣传图中的郑钦文被套上了“白幼瘦”修图模板,肤色变白、手臂变细,被她的健康力量之美征服的观众们立刻捕捉到了这一细节,争议与不满随之而起。




郑钦文不仅用自己的肌肉线条与阳光肤色尽情释放着充满力量的美感,还以她的强大内核展示着人格之美。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选择网球的原因是“喜欢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中的感觉”。

而面对命运她说,“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我就相信命运;当命运不站在我这边,我就不相信它。”



她们的故事证明了,不是外貌和身材符合世俗定义的美,才算有魅力。

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论在审美还是生活上都坚持主体性表达,身上自然会有迷人的能量产生。

高三毕业生的暑假,本可以是探索兴趣、参与志愿活动或学习新技能的黄金期。

当我们在学业精进、人际交往或创造力释放中建立稳固的自信,对外表的执念自然会松动。

因为能支撑一个人走远路的,从来不是脸,而是健康、能力与心态。

这才是高考后最值得奔赴的“蜕变”。

而当个体不再被单一的容貌模板所捆绑,当社会能够欣赏万千姿态的生命律动,美的教育才真正从刻板的规训,走向了自由与包容的成熟。

参考资料:

[1]盐财经-高考结束,扎堆整容

[2]图数室-高考生挤爆整形科

[3]光明日报-高考后双眼皮手术“爆单”,带来关于美的思考

[4]漆漆-在跟郭麒麟约会

[5]南风窗-郑钦文,难逃“白幼瘦”审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热门图文
热门资讯更多
Copyright   ©2015-2023    技术支持:丰胸网